这颗“不定时炸弹”,所有人都该小心!

一提到炸弹,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影视剧中的情节,现实生活中,有些炸弹也非常危险,颅内的“不定时炸弹”,——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它是因为动脉血管壁存在先天性或后天造成的管壁结构缺陷,长期受血流的冲击作用在血管壁上形成的囊状、梭形或夹层样的血管异常,可单发,也可多发。

脑动脉瘤瘤壁薄弱,在血流的持续冲击下,随时可能破裂出血,极其危险。因而,脑动脉瘤就是存在于颅内的不定时炸弹(如下图)。

                  image.png

 

63岁的赵大爷,本是万千退休工人中的一员,在安享退休生活的同时,活泼开朗的赵大爷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是颇为关注,定期体检已经是生活的常态。

今年年初,赵大爷因为脑梗塞就诊于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神经内科,过程中完善脑血管造影提示脑动脉瘤存在,为求进一步诊疗,遂请神经外科会诊,神经外科主任吴善武查看造影结果后,诊断为右侧椎基底动脉瘤(脑动脉瘤的一种),且瘤体形态极不规则,存在随时破裂的风险,需尽早行手术治疗。

由于赵大爷脑动脉瘤的位置较为特殊,毗邻脑干部位,加上赵大爷前期发生过脑梗,血管基础较差,因而手术风险较普通脑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又高了一倍。起初,为了增加赵大爷的手术成功机率,吴善武主任建议赵大爷去武汉或北京寻找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来做手术。

但是赵大爷的家属坚称:“我们打听过本地区相关手术的开展情况,吴善武主任有过许多成功的手术案例,术后也从未出现过偏瘫、残疾等恶性并发症,我们相信吴主任。”

在赵大爷及家属的坚持下,吴善武主任带领专科团队对赵大爷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病例讨论,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手术计划。最终,吴善武及其带领的专科团队没有辜负赵大爷的期望,手术非常成功,赵大爷在家属的陪同下顺利康复出院(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神经外科主任吴善武表示:脑动脉瘤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常见病,有关研究表明,10%-15%的脑动脉瘤一旦破裂,患者可能来不及去医院就发生猝死,关于脑动脉瘤的科学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深!

脑动脉瘤是怎么引起的?

血液在动脉血管内循环流动,持续冲击血管壁,在颅内动脉分叉薄弱的地方就可能凸起形成动脉瘤,就像被吹起的气球一样,脑动脉瘤的瘤壁很薄,容易破裂。

脑动脉瘤有什么症状?

未破的动脉瘤一般无特殊症状,部分患者因为头疼、头晕就诊进行检查后偶然发现动脉瘤,但是这些症状与未破裂动脉瘤一般无直接关系。有些特殊部位的动脉瘤压迫相关神经后可能出现眼部症状(上眼皮下垂、视物重影等)。动脉瘤一旦破裂症状非常典型:突然出现的爆裂样头疼、恶心呕吐、颈僵,严重者可能昏迷。破裂可以在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时发生,也可能发生在平静状态下。

脑动脉瘤该如何处理?

发生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均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风险;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也应尽早治疗,以避免症状继续加重,危及生命;对于直径>5mm的无症状未破裂动脉瘤建议进行手术。

动脉瘤直径<5、伴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动脉瘤患者,推荐积极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如下图);未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建议对其进行动态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现动脉瘤进行性增大、形态改变者,建议进行手术;由于患有未破裂动脉瘤导致患者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

动脉瘤的治疗方案(夹闭或介入),应依据患者基本情况和动脉瘤的特点等多因素考虑后制定;对于从技术上既可以开颅夹闭又可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推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image.png

动脉瘤的发病率?

在我国,其年发病率约7%,脑动脉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50-6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约占总患病率的2/3,女性较男性稍多发。在出血的患者中,约1/3在院前死亡,另外1/3在院内死亡,仅有1/3经治疗得以存活。

即便存活,残疾、昏迷、植物生存状态等后遗症的风险仍然很高。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与季节和昼夜交替相关,如季节更替、清晨和夜间易发。可能与血压波动有关,与季节和气温波动较大等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增高有关。

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脑卒中疾病患病率显著提高,对于患有以上基础疾病,并伴有头痛头晕症状,或有家族病史的,患脑动脉瘤疾病的风险更是大大增加。因此,在日常体检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通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此病进行深入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