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眼健康,警惕“甜蜜”的视力杀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主要是由于高血糖水平导致视网膜(眼后部的光感组织)中的血管受损,引起血管肿胀,泄漏或闭塞,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异常的新血管生长,进而可能导致视力丧失或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成人后天性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早期患者没有什么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到视网膜上的黄斑区,也就是视力最敏感的部位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后期引起玻璃体出血后,会有视力的突然下降,看东西时有被遮挡的感觉。

糖尿病可导致两种类型的眼部改变: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首先发生。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发生,且更为严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非增殖期会出现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等;在非增殖期的基础上,如果出现了新生血管,发展成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则可能进一步出现反复的眼部出血。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突然发现眼前有黑影飘动,此时要格外小心。

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和下列因素高度相关:1.血糖控制水平。2.血压水平。3.糖尿病患病时间的长短。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预防:积极控制糖尿病和血压水平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方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重要的就是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要使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水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措施,血糖控制的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胆固醇会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风险。除了控制血糖,还应关注和控制血压和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