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话养生
老话讲“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讲的是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药王孙思邈也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在春季,人体的毛孔会由相对闭锁的状态慢慢舒张,而春天里往往风较大,从中医角度讲,风为百病之长,侵入人体内部,常常有春寒冻人的感觉。此外,春天气温变化较大,过早地脱掉厚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肌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目前虽然冬天已过,春天来临,气温一天天变暖。但在我们十堰地区,气候变化非常大,时而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转天却又阴雨绵绵,气温骤降。而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温度高时达20多度,晚上气温却只有几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加减衣物,往往容易引起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给大家造成很大的痛苦。
不久前在东风总医院中医科就接诊了一位老年患者,张大爷70多岁,平时身体健康,虽然有高血压等一些基础病,但生活状态一直很好。前几天突然天气下雨,外出时淋了一点小雨,就出现发热、恶寒,头疼、咳嗽,咽喉疼痛等等不适;在beat365英国官方网站急诊科打了5天吊瓶,症状仍然不缓解,仍有咽痛、咳嗽,全身乏力等症状。在中医科门诊求治时,李继端主任医师认为是春天减衣太快,突然感受寒凉,机体抵抗能力不及,外感风寒,客寒包火,转化为阴虚火燥的症状。治疗用中药外疏风寒,内清邪火的方法;治疗数天,就自然恢复了。
李继端主任认为,春捂秋冬,是古人摸索出来的养生经验,有其一定的科学性;是人类适应大自然气候变化的经验总结;我们现代人也要学习遵从。春天来了,随着气温的升高应该逐渐减少衣物,但减衣过程要慢,特别是特殊群体,包括老人、小孩、孕妇和体弱者,更要注意保暖,减衣过程不能太快。但也并不意味着不顾气温的变化,一味穿着厚重的衣服,穿衣太厚太多,汗多伤阴,也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穿衣不多不少,舒适合体即可;随着气温的变化,及时的添减衣服,适应气候,才是最正确的穿衣方式。
目前自然界气温虽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外气温温差很大;一天之中温差也很大。清晨和中午的温差有时可以达10℃以上,甚至更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体弱者必须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适时的添减衣物,更好的适应环境,才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
另外,李主任指出在春捂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一,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二,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四,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
五,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上一篇: 四季养生之“秋养肺”
下一篇: 远离空调病 中医来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