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健康科普宣传周:切胆保胆的前世今生(上)
保胆和切胆之争,由来已久,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一问题呢?谈论或评判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设定一个能为大家认的标准,或者在当时为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对胆囊结石而言,什么是理想的治呢?
首先,安全显然是基本条件,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治疗才具有实际意义;其次,是效果可靠长久,这是临床治疗的直接目标;三是,符合人体生理,这样的治疗才具有相对的效果;四是,无创伤或微创伤达到人性化品力的目的。根据这四点要求,来分析切胆和保胆的前世今生。
切胆逻辑产生的历史根源要追溯到前 Langenbuch 时代。由于诊断技术的菠后,胆囊结石只有到了引起并发症的才能被发现,而且往往是致命的,死亡率非常高。没有高效的抗菌药物,也没有处理继发性内环境紊乱的技术和条件,切除病变的胆囊显然是唯一可能有效挽救病人命的。langenbuch 医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明了在外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胆囊切除术。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死亡有发生,但与以往的坐以待毙相比,是巨大的进步,后来由于整体医学的不断进步,这一手术也不断完善,效果也不断提高,自然而然的成了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此时的治疗胆囊结石的逻辑很简单:因为胆囊产生了结石,结石反过来破坏胆囊并危及生命,切除是较好的选择。
多伟大的外科医生,都是通过研究胆道学科成长起来的。
后来,随着科技进步,新的诊疗手段,特别是 B 型超声仪器的出现,使得医生在病人出现胆囊结石临床症状之时或之前就能查出结石。这种检测方法因具有准确、快速、无损伤、操作简单和多次重复点,为胆囊结石病流行病学及自然演程的分析提供的可能。
长达15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胆囊结石病人中,只有20%发生症状,80%可以终身无症状。因此有人提出了无症状结石不需要治疗的观点,并为极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对于有症状结石,因为没有行之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仍然主张胆囊切除。
此时的逻辑是:切除胆囊不仅仅是因为胆囊内有结石,而是因为胆囊是产生结石的"土壤"。这就是著名的"温床学说"。
切胆逻辑的错误
我们来理一下思路,切胆逻辑成立的前提:
(1)胆囊可有可无或短期存在没有价
(2)胆囊非切不可;
(3)切除胆囊是安全的;
(4)胆囊结石取出后必然复发
1.胆囊可有可无或短期存在没有价值显然是错误的人类经数万年的进化,胆囊并没有被"进化没有",自然说明其价值。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囊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除了具有浓缩、收缩和调节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外,还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和免疫功能器官。
2.胆囊非切不可
只要当怀疑胆囊癌变或已经癌变、胆囊失去功能、发生并发症等情况下才成立
此大多数胆囊结石并非非切不可。
3.切除胆囊是绝对安全的
胆囊切除并非绝对安全。腹腔镜胆囊切除的胆总管损伤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达1%。1992年 Morgensten 等报道,剖腹胆囊切除的死亡率为1.8%,全为年龄大于66岁的病人。当必须作胆总管切开时,死亡率增加3倍。腹腔镜胆囊切除情形也相取石后结石复发并非必然。事实证明用新式保胆取石法,15年随访结石复发率在2-7%。
4.胆囊结石取出后必然复发
如果,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那么,胆囊结石﹣结石=胆囊。但是盲目切胆者的逻辑是:如果,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那么,胆囊结石﹣结石=胆囊结石,换言之,一旦得了结石,即使取出了结石,结然复发。除非保证永远不复发,否则,按照这个逻辑,即使胆囊结石30年不复发,只要第31年复发,即便仍然没有症状,取石治疗也属失败。
毫无疑问,这是极端错误的观点,即便把人看作机器,把胆囊看成一个部件,如果出问题了,也应该修复它,尽管不能换一个,也不应该一切了之。
下一篇: 胆囊知多少